首页 > 教育 > > 内容页

上海“最严动迁”迁出最暖“母子情”的背后

2022-02-15 16:17:14 来源: 分享到:

  旧改“最大公约数”如何画出“最大同心圆”

  上海“最严动迁”迁出最暖“母子情”的背后

  本报记者郑钧天

  “张总您好!老妈于今天早上4:10病逝。老妈有生之年得到了您全心全意不计回报的照顾和关怀,她是幸福的,您是她这辈子对她最好的人,给老妈的晚年带来了非常幸福的时光。”

  忙了一天的“旧改硬汉”张国樑,彼时刚刚坐下来吃晚餐,打开这条信息的瞬间,很少落泪的他泪流满面,“她也是我老妈啊!”

  上海市房地产协会征收工作委员会主任、曾任上海市黄浦区第一征收所总经理的张国樑,从1985年开始参与旧改工作,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上海市政道路、世博园区、轨道交通、大型公共绿地等重大市政工程、旧区改造工作,惠及居民数以十万计。政府遇到动迁难题,会找他问计听主意,因为首创“阳光动迁”破解“天下第一难”,他成为全国劳模。

  张国樑与徐银娣的“母子情”缘于化解一场动迁纠纷。徐银娣老人曾是上海旧区改造进程中,较为执拗的上访者。2004年,她在已经签约并搬离的情况下,突然反悔,随后不断层层上访。在一次次破除动迁之墙、打开心门的过程中,二人成了“母子”,这段“母子情”维持了近17年,直至老人离世。

  缘起动迁的17年“母子缘”

  对于这位多数旧改工作者避之唯恐不及的上访者,张国樑主动请缨接下了“烫手山芋”,负责安抚这位“不太好搞”的老人。最终,张国樑用公平感动了徐银娣,用真情化解了她的怨念。

  成为“母子”,源于一句玩笑。张国樑第一次与徐银娣见面就说,您跟我母亲年纪相仿,我跟您儿子同岁。“那我就做你老妈好了。”“好啊,那我就做您儿子。”“老妈拆迁受人欺负了,你做儿子的管不管?”“当然要管,这个交给我。但是儿子有难处,老妈是不是要体谅?”张国樑回忆起与徐银娣第一次“交锋”的场景。

  2005年,徐银娣一个电话打给张国樑要求见面。张国樑邀请她到公司谈。但她在电话里却大为光火:“我不到公司来,我要到我家里去。”“你家不是拆掉了吗?”“那我就在拆掉的家门口等你。”于是,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片废墟之上。“当时正好是饭点,我就说咱们到对面吃个饭,边吃边谈。她同意了。”期间,老人说,政府对自己动迁不公,她只拿了60万元,只能买两房;应该拿100万元,她要买三房。

  张国樑说,动迁政策是阳光透明的,按政策就是这么多。面对老太太买三室的“无理”要求,张国樑没有“硬碰硬”,通过插科打诨“你一个人住,要三房干嘛?哪怕再找个老伴,吵架一人一间住也够了。”徐银娣瞬间就被“儿子”这话哄笑了。“那个时候开始,我们聊起天来,真像一家人那么自在了。”谈笑间,张国樑早已偷偷把单买了。“临走前,老太太说等她一下,我估计她是去买单了。后来她出去了好久,没想到,她跑到外面兜了一圈给我买了一包‘红双喜’,说周边没有‘中华牌’,这个你凑合抽吧。”在张国樑看来,这是徐银娣对他建立信任的重要转折点。

 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张国樑先后和徐银娣沟通了十几次,最长一次,从上午8点到晚上9点。沟通期间,于法有据、于情合理,他耐心细致不断化解徐银娣的心结,从开始的互相试探,到想尽办法“哄好”,最终赢得了老太太的信任。就这样,徐银娣的态度慢慢开始软化,政策融合着情理逐渐听进去了。

  “从7月20日开始接触,到8月12日帮助老太太选好房子,这中间我一天都没间断开导她。”张国樑回忆说,为了妥善解决她的安置问题,他先后6次陪老人看房。2005年8月6日,台风“麦莎”席卷上海,张国樑陪徐银娣看房时为她打伞,西装革履的他浑身上下淋得湿透。这一幕彻底软化了徐银娣坚定上访的内心。

  次日一早,老太太就打来电话,“儿子,房子还是不灵额,但是看你这么用力,这么辛苦,就定这套吧。”张国樑如释重负。

  后来,徐银娣还以亲身经历劝说其他上访人员,帮助张国樑化解了好几起矛盾。“事实上,徐银娣也给我上了一课,我们是工作关系,最后情同母子。这说明只要我们带着真情做事,就没有打不开的心结。”

  温情背后是千金一诺

  “本来去年老妈生日,考虑到张总很忙,就不要打扰他了,没想到竟成了老妈离世前的遗憾。如果张总能出席老妈的葬礼,老妈在九泉之下会感到非常幸福的,她一直想着张总。”徐银娣离世后,其小女儿如是说。

  矛盾化解后,张国樑和徐银娣的“母子”缘分,并没有散。“当时,为了让她安心,我说,‘以后您的生日我都陪你过。不为别的,就是让您每年都能看到我。要是给了别人更多钱,您可以当面骂我,也可以继续闹……’”为了这句承诺,连续十几年,每年徐银娣的生日,张国樑总是自己掏钱给老人摆上一桌寿宴。

  “后来老人家去养老院了,她女儿怕我忙,去年没有邀请我,这是老太太离世前最大的遗憾,也是我的遗憾。”张国樑情不自禁地说,“连续十几年都没错过,没想到最后一次生日错过了。”

  老太太信佛,张国樑在陪她看房的过程中就顺着她说,“下次我陪您去寺里拜佛。”2005年8月底,张国樑按照与徐银娣的约定,打电话给她:“老娘啊,说好8月底陪你去金山拜佛的,我开车送你去啊。”“不用不用,动迁的事情都解决了,你也忙,就别麻烦了。”“那不行啊,我答应你的事一定要做到!”据老人的儿子回忆,自此之后,老太太对张国樑的信任进一步加深了,笃信他不会给其他人“放水”,让她吃亏。

  徐银娣一直是独居。张国樑怕她平时无聊,就主动联系街道让她参与兴趣小组,让老人学习“串珠编织”。“她的手很巧,很快就找到了兴趣所在,串珠编得又多又好。后来,她还成了编外老师,专门指导别人,很有成就感。”张国樑笑着回忆,“老太太很‘要面子’的,后来她去了养老院。我每年都给她订一份《新民晚报》。她订的报主要不是看的,而是‘炫’的,每天都招呼同伴‘快来看我儿子给我订的报……”

  此外,张国樑还帮忙张罗老人的就医问药。即使年纪大了腿脚不便,徐银娣也要让子女每年用轮椅推着她到单位去看望张国樑一次。徐银娣的女儿说,老人拜佛时常念叨:“我还有一个儿子,他是做动迁的,希望佛祖保佑他。”

  “张总对老妈比我们子女都好,为老妈做得比我们子女都多,老妈这辈子是幸福的。”徐银娣的小女儿说。

  张国樑十余年一直履行着对老人的承诺,让这对动迁人与被动迁人,维系了长达17年的“母子情”,一直到老人过世。久而久之,张国樑和老太太的子女也都情同兄妹。

  只有“阳光”才能拆除心中的“墙”

  张国樑和徐银娣的故事,不是唯一。

  “老百姓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张国樑感慨地说,当年他要无数次回答老人的问题——你们会不会放水?会不会给其他动迁户更高标准?“我一遍又一遍回答,我们绝对不放水,一定是‘公开公正、阳光透明’。”

  21世纪初,老百姓总是认为“闹得越大越好”,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“钉子户”往往能获得超额补偿。通过这件事,张国樑坚定了深化“阳光动迁”的决心。

  “我们旧改工作者不仅要依法依规、倾听民意,还要以法律、科技、机制做保障,只有‘阳光动迁’才能拆除群众心中那堵‘墙’。”从徐银娣身上,张国樑领悟到了动迁居民的“心结”。2006年开始至今,他把唯一的手机号码向动迁基地的所有居民公布。居民们有任何有关动迁的事,打一个电话、发一个短信,都能在24小时内得到回应。

  “我现在给年轻旧改人的核心经验就两条。第一条,老百姓是讲道理的,只要我们阳光、透明,同一个标准执行到底!第二条,我们要带着感情做旧改,投入了感情、付出了真心,效果就会不一样。”

  为动迁居民找学校、找医院、解决家庭纠纷、化解燃眉之急……对张国樑来说,这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,“虽然不是分内事,但我当成自家事,你对老百姓好,老百姓就会支持你,本来动迁就是双赢的事,我们就是要把好事做好,还要做得有人情味。”

  感情之外更要讲理。张国樑的“阳光动迁”法,目前已在上海市全面推行,每户居民的人员情况、房屋面积、补偿结果、房源情况等各种信息全部公开,随时接受居民和外界监督。“为什么近几年旧改不断提速?一二轮征询率超过90%甚至95%都不罕见。不是过去旧改工作者不努力,也不是老百姓觉悟提高了,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了群众要的公开透明。”张国樑说,2002年开始试点阳光动迁后,公开、透明、便捷的补偿公开机制,让群众越来越支持,动迁也越来越顺利。

  近年来,上海旧区改造工作大规模推进,数十万老百姓改善了居住条件。据上海市住建委数据,上海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,2018年约完成45万平方米,2019年超额完成任务、实际完成约55万平方米,2020年计划完成55万平方米,实际完成75.3万平方米,达到原目标的137%;2021年计划完成70万平方米,实际完成90.1万平方米……上海每年至少为3万户老城厢居民解决最“急难愁盼”的居住问题。

  “以前一年做1000户就算大项目了,现在的旧改项目几乎全是2000户以上一起开动。”一位基层旧改工作负责人表示。

  “蜗居、天天拎马桶的居民,谁不想动迁?他们盼动迁但又怕动迁,核心就是怕不公平。”张国樑说,十多年前,一个完全阳光透明的动迁新机制,就在他的脑子里成型,“只要老实人不吃亏,先走的不吃亏,前后标准一致,动迁就不难。”

  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上海旧改,正在各方诉求中寻求“最大公约数”,让人民在提升获得感的同时,获得更多尊重,画出最大“同心圆”。 【编辑:叶攀】

标签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时代科普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